北京治白癜风价格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18/5469158.html
                            

今天是除夕

在佛山的大街小巷

年味漫溢开来

今天

我们就通过一组老照片

与大家一起找寻

那些属于佛山人的春节记忆

(别走开,文末有福利噢)

年代在变,人们对春节的期盼不变。做新衣、写对联、赶年集、团圆饭,这些反映春节习俗的黑白老照片记录下了春节的历史行程。

年春节,全家福。那个年代难得拍照,因此一家人都穿上新衣,好好整理一番,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全家福。黑白照早已泛黄,相中的人也不复从前,但我们还能从照片中感受到春节的喜庆。

年春节前夕,佛山升平路德心斋的腊味档非常热闹,一大串一大串的腊肠,挂满了整个档位。

年春节,祖庙路搭台演出文娱节目。

年2月,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春节,佛山市民前往永安路观看醒狮采青表演现场。

年,佛山人行通济。

年,文沙北街。以前过年,总是少不了鞭炮和烟花。胆大的小孩成群结队,穿街走巷,手持一根细长的香,点燃引线,然后迅速跑开。随着哔哩啪啦的鞭炮声响起,过年便有了“年味”。

年春节,中山公园。以前佛山的迎春花市,有好几年都在中山公园。在一盆盆五彩斑斓的菊花前合影,似乎已经成了过年的“例牌”动作。

年,文昌沙平房。从以前到现在,佛山和香港一直有着深厚的渊源,不少佛山家庭都有在香港生活的亲戚朋友。逢年过节,他们会到内地走亲访友,用担挑(即扁担)把礼品带回来,这种形式俗称为“南风窗”。照片中桌子的二层放着一盒进口的饼干,正是“南风窗”的产物。

80年代初,南海人春节探亲。在佛山过年,走亲访友是必须的,在通讯不方便的年代,春节探亲成了维系感情的重要方式。用藤编的袋子装上年货,或者用扁担挑着,带上小孩,敲开一扇扇门,迎上一张张熟悉的笑脸,闲聊家常,共话近况。

80年代中期,打边炉。春节聚会,很多佛山人都喜欢打边炉,那时候农村比较常见的是“火水炉”(即用煤油作为燃料的炉子)。亲朋好友围坐一桌,放点鸡鱼鸭鹅,热气腾腾的,暖胃又暖心。

80年代中期,春节家宴。新春时节,阖家欢聚,举杯同庆团圆,共享丰盛佳肴。身后的油画是佛山本土画家的作品。当时的青年多文艺范和技能控,油画、小提琴、斗木(木工活)等都是大热门。

年春节,佛山首次举办“火树银花耀禅城”大型灯会。

年,佛山乐园。这里承载着许多佛山70、80后的童年。海盗船、摩天轮、小火车、碰碰车、旋转木马......留给佛山人的,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年,春节期间拜年。亲戚朋友上门来,主人家一般都会马上拿出全盒、瓜子、柚子等贺年食品,其中还有家里开油镬自制的角仔、煎堆、蛋散。背景里,以前佛山人家里基本都摆陶器,可见石湾陶文化深入人心。

年除夕夜,吃过年夜饭,全家人跟刚买的年花一起合照。“每年我们都会全家人去行花街,买点菊花、桃花、水仙,还有年桔,意头好,大吉大利。”年三十晚行过花街,才算过年。

年,西樵山入口。年轻的父亲抱着两岁半的女儿,小女孩穿着红彤彤的新裙子。春节放假,当时已经开始流行到公园赏花、爬山赏景,佛山本地的景区游人如织,十分热闹。

90年代中期,祖庙附近洋房。80、90年代,开启了市民上“楼”的时期,原始平房、街区、聚落开始被打散,街坊们迎来了“对门不相识”的洋房生活。

年,百花广场内金饰销售部。春节前后,佛山第一高楼百花广场开业。大厦拥有全玻璃外墙和观光电梯,而随百花广场一起首次进入佛山市民生活的是一些国际品牌。开业当天,人们在十字路口过马路的时候摩肩接踵,根本看不到红绿灯。

年,祖庙正门和喷水池。19世纪80年代,为了丰富城市景观,祖庙门前修建了佛山的第一个室外喷水池。喷水池喷水时,达十多米高,一层一层像花开,这让其成为了佛山人的“网红拍照点”。年,喷水池被拆除,成了老佛山人的记忆。

年,禅城普澜路迎春花市盛况,来逛花街的人“挤”满了街道。

年通济桥重建后,佛山人首次“行通济”。

年,南国桃园。新春的佛山,是彩色的,花开烂漫,酿藏着独特的醉人年味。南国桃园以桃花之乡得名,是佛山新八景之一,自然成为了佛山人春节旅游必去的“打卡点”。

年新春期间,几个外国友人参加花灯会游览,与市民共度新春佳节。

年,中山公园,一个小男孩在认真选购年花。佛山花街源于清末民初,历代相传。买一盆年花装点新年,用鲜活的色彩点缀生活,点燃新年希望,正体现了佛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年,夜晚的南海迎春花市。往往到年末,大家还没有放假,而行花街又是必不可少的年俗,于是下班后带上家人、约上朋友,夜晚的花市更加热闹。人头攒动,灯饰迷人,花香满城。

年2月,南海区大沥镇泌冲社区大头佛向大家拜年。

年大年初一,平沙岛村里舞狮。每年春节,村民都会自行组织舞狮队伍,翻出祠堂里的醒狮道具,到家家户户门前舞狮采青(醒狮会“吃”门前悬挂的红包和生菜),给村民带来好运。

年,里水百合花文化节现场。作为佛山响当当的文旅品牌,其最大的特色是水上花市,坐画舫看美景品好茶买年花,蕴藏了岭南水乡的独特风情。

年,南海区狮山镇联星社区正月初九乐安行灯地的热闹场景。

年,水舞声光秀在禅城文华公园首次上演。水舞声光秀被称为视觉和听觉双重盛宴,首次开秀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去观看。

年,春节前的快子路。从民国时期发祥于福禄路,后来转向永安路,之后搬到公正路,到今天的快子路,这条街已成为佛山挥春文化的符号。金漆上红纸,一笔一划间,流转的是佛山人对传统文化的情怀。

年,元宵节。在佛山,“行通济,无闭翳”可谓是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元宵节活动。通济桥长只有30米,宽不到10米,始建于明代,曾是佛山最早兴建的桥梁。元宵节当天,几十万佛山街坊齐集通济桥前,呼朋唤友,汇入拥挤的人潮,迈过通济桥牌坊,祈求时来运转,这一习俗已经延续了约四百年。

年春节前夕,西樵听音湖,佛山醒狮在高桩上跳跃训练。佛山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现已成为佛山重要的文化标签。无醒狮,不佛山。

年,“战疫”下的佛山,往日喧闹的街头却有些冷清,这是疫情防控中佛山真实的样子。

年的春节,特殊又平凡,市民纷纷响应“就地过年”号召。“就地过年”催热本地游,春节期间,顺峰山公园吸引了大批游客。

年,快子路“挥春街”依然红红火火。

我在佛山过大年

你的春节记忆有哪些?

年夜饭、亲友团聚

游园踏春、采购年货......

有哪些瞬间是你珍视难忘的?

欢迎在“佛山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zia.com/tgzjs/10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