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祖金过年那些馋事
过年那些馋事文 毕祖金曾有儿歌唱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还有“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等。年是人们心中的期盼,更是大人小孩们都能为之欢乐,为之铭记终生的难忘记忆。过年是人们忙碌一年的休憩和期盼,更是小孩们期盼穿新衣、解馋嘴的难得时段。过年的解馋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已开始。感谢祖先传承下来的民俗传统,在敬拜神灵的同时,我们也能沾点“牙祭”光。奶奶总是当天发了珍惜使用的白面,在案板上用心地揉来揉去,将面团擀成圆饼形,放在蒸笼上蒸熟;然后再在烧热的铁锅内淋上一些香油,将蒸熟的面饼贴在锅内掌握火候炕焦;一面炕焦后翻饼打油再将另一面也炕焦,焦香扑鼻、美味可口的“贡品”火烧便做好了。只待晚饭做好,便喊我爷爷或者父亲进行“祭灶”仪式。爷爷或者父亲将从集市上“请”来的“灶王爷”神像恭敬地贴在案板上方墙壁或者灶台侧面的墙壁上;摆上“火烧”、糖果等贡品,虔诚上香并向“灶王爷”三鞠躬,口中默念嘱托“灶王爷”的心愿: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而后我们才能品尝早已垂涎欲滴的焦香“火烧”和糖果,那味道,估计比“灶王爷”品味得更加诱香、更加难忘。自此,家乡的院子中便能每天都飘出年香的味道了,弥漫着整个天空。年已临近,就有过年的氛围。二十四,扫房子。在全家的劳动中,半天就会把屋内院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用干净的环境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劳动之际,更是有昨天火烧美味的犒劳。有了美味的饱腹,辛苦劳动已不在话下。二十五,做豆腐。以前在农村,有好多家都会做豆腐的,我家就是。提前将黄豆泡好,将平时为牛拐料的小石磨洗刷干净。在父亲的安排下,我们兄弟几个轮番上阵,轮流磨碾豆浆。看着洁白醇香的豆浆顺着小石磨的磨道流到承接的桶盆中;一边是母亲烧锅,将磨好的豆浆倒到锅中加热,父亲亲自掌握份量点上一些石膏到锅中,掌握好火候就可出锅了。将熬好的豆浆倒入事先准备好铺有棉纱布的豆腐盛器中,静候豆浆凝结;在其上面压上压板,挤出其中的水分,掌握好受压的程度就好了。在豆浆熬好之后,父亲会为我们盛上一碗香喷喷的豆浆尝尝;在豆腐做好之后,也会先给我们切一块热腾腾的豆腐尝尝。做成的豆腐,可凉调,可煎炕,可清炖,可油炸,回想当年那滋味,醇香扑鼻,一饱口福。就连做豆腐剩料的豆腐渣也舍不得倒掉,在锅中翻炒一番,焦香无比,或者作为慰劳家中那头劳苦一年了老黄牛的过年美食。二十六,去割肉,这一般是父亲的差事。当天,父亲要么拉上他那架拉车,步行到几公里开外的街上去割肉并采购年货,后来也会骑上他那辆二八自行车而去,后架上必须挂上两个竹编挂篓的。他会割上十几斤肥瘦都有的猪肉;肥的猪油回来化油使用,肥瘦相间的水煮之后做贡品用,瘦的猪肉用来炒菜使用。曾有几年,父亲不去上街采购,慷慨地将自家养的猪也杀来一头,让我们全家过上一个肥时年,猪肉及其杂碎物件都是我们口中的美味。邻近除夕的日子是算着过的。二十七,宰年鸡。除了父亲采购猪肉之外,备用过年的荤菜食物还有自家养的柴鸡。父亲当天早上嘱托母亲将鸡喂饱,他说这些鸡吃了今早这顿,不知谁就将被宰杀掉。待鸡吃食之际,关上院门,按照他吩咐的只抓公鸡,不抓母鸡的安排,他和我们弟兄几个分头抓鸡,看谁能抓住鸡,抓上三五只来进行宰杀。宰鸡的当天,就已经调动了我们对鸡肉美味的期盼,尝上几口浸好的鸡血,炒好的鸡胗也已心满意足。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发面所蒸之馍是春节期间的主要食物。奶奶和母亲总是配合顺当,用酵子将面发得虚大蓬松,在这两天蒸上几锅不同花样的馍,有枣包、菜包、豆包、糖包等;也有红薯面蒸的黑窝窝,还有用红薯面、高粱面或者玉米面搭配白面而蒸的花卷馍等。黑窝窝及花卷馍爷奶和父母总是争着吃,让我们和来的客人们吃白馍。心灵手巧的奶奶还会根据每年属相的不同,用面做成不同属相形状的“供香馍”,用来祈祷新年大吉,风调雨顺。除夕当天,最为忙碌和期待。父亲当天要掌勺下油锅,炸年货。他早早地将膘肥的猪肉切成小块,放到铁锅中高温化成猪油,捞出“油知了”。不待金黄焦香的“油知了”在箩筐中退温下去,我们兄妹几个便上前争相品尝,吃得个满嘴流油。奶奶和母亲早已将用于炸“油馍”的发面提好了,将用于炸“麻叶”的面皮擀好了,将鸡鸭鱼肉腌制调味好了,只待父亲亲自掌勺下锅烹饪。一条条金黄的“油馍”、一片片酥香的“麻叶”、一块块醇香的“炸肉”,诱着我们不忍离开厨房半步,闻着香味,馋着口味,争相品尝,一饱口福。大人们总是一忙便过午后,他们忙并开心着;我们小孩子家一等也是半天,有好吃相盼,我们盼并高兴着。父亲在炸完“年货”后,往高温的油锅中放上一些豆腐片,在降油温的同时,又收获了金黄酥香的“油炸豆腐”。炸货做完后,父亲总是已装满了两箩筐,在我们初尝之后,父亲会将两箩筐炸货美味挂到堂屋的吊钩上,没有他的所拿,我们小孩子家是够不着的,这就是所谓的“气死猫篓”,这些食物等待春节期间享用。除夕晚上的晚餐是吃饺子。当然,最迟三十下午必须要将饺子包出来。饺子最拿手的是奶奶拌陷,母亲赶或压面皮,准备好之后,全家人一起动手包。天气冷的话,一家人围坐在火盆旁包饺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包出大家的心愿,包出一家的亲情。为了让新年第一餐能吃出喜悦,吃出福气,在包饺子时会包进一个洗净的硬币,看初一早上谁能吃到“硬币饺子”,谁就新年有福恭喜。除夕晚上,吃是一个方面,还有的就是守年。一家人团圆围坐一起,嗑瓜子、吃蜜糖,谈天说地,共叙亲情,或听收音机播放的春节节目,或看电视机播放的春节晚会节目,等候新年钟声的敲响,等待喜迎新年鞭炮的噼啪,等待新年第一声的拜年问候和祝福,彼此祝福新年第一餐的美味和幸运!初一零时不到,全村便噼里啪啦地响起了新年鞭炮声,鞭炮声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响彻天空,炮花铺地,喜庆吉祥。每家每户还会虔诚地摆上贡品,主人磕头跪拜祈祷,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阖家幸福!初一早上,家乡的习俗是必吃饺子,吃饺子代表新年全家团圆。父母还会奢侈地做出几道喷香的菜肴,加上新年穿新衣,预示着新年不愁吃穿,丰衣足食。一家人幸福地吃过早餐,就相互挨门挨户给邻里乡亲们拜年去了,那种淳朴的亲情,那种热闹的场景绝对令人终身难忘。整个春节,各家人都沉浸在阖家团圆,相互祝福,吃喝玩好,欢快喜庆的过年气氛中。春节中的每一天,总是那样匆匆而去。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大人小孩除了打灯笼、挂天灯、猜谜语、放礼花等闹元宵活动玩好之外,更是增加了吃的品种,甜甜的汤圆将春节的味觉调整到了甜蜜的极致,元宵节也将春节气氛发挥到了极致…… -End-- 审稿:张简图:网络美编:May 作者简介:毕祖金,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刊》签约作家,《中国散文网》、《中国乡村》杂志特约审编,南阳市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邓州市作家协会员、二月河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卧龙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工作于河南天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作者往期作品回顾:毕祖金巷子散文界 毕祖金:母校的钟声毕祖金 诡异灵怪“旱古装”毕祖金 中秋忆月饼作家专栏 毕祖金 故乡的炊烟毕祖金 永远的外婆毕祖金 故乡的灯火毕祖金 父亲的牛屋毕祖金 家乡麦场记忆毕祖金 我家老屋书讯 毕祖金散文集《那岁那月》出版发行毕祖金 故土的孩子赵晓雨 品味泥土的芬芳——读青年作家毕祖金散文集《那岁那月》有感(杂文)毕祖金 儿时玩趣花洲文学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zia.com/tgzjs/9558.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日一药中药知识蔓荆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