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再平常不过了,谁闲来无事时磕上一阵儿,都觉得挺美是不是?但很多人都担心瓜子吃多了上火,那么瓜子什么人能吃而且不上火呢?瓜子作为食品又能有什么医疗作用呢?中医的眼里是怎样看待瓜子的呢?

今天就借一个跟瓜子有关的故事,跟大家聊一聊中医的治疗思维问题。

这则故事据说是浙江名医范文虎的医案,流传甚广,版本不同,大概情况如下:余姚有一叫袁汉卿的书生,年四十有余,得了阴寒证,常年感到寒冷,服遍中西药无效,遂延请范文虎诊治。范文虎至病家,见门窗紧闭,书生面色无华,虽值盛夏时节,犹着棉衣。家人奉上香茗,范文虎饮后,觉有异香,诊毕问及香茗。书生告之曰:“此茶乃自家特制,每于荷花开时,以上好茶叶实荷瓣中,晚置晨收,经露十余宿,然后阴干密藏。经常泡服,味道甚佳”。书生最后还补充道:“我只有喝这种茶,才觉得解渴,已经喝了很多年了。”

范文虎听后,说:“你的病可以治好,回家后我把药送来,不过你的荷花茶不能再喝了,病好之后就送给我一斤吧”。书生允诺。几天后范氏派人送来一只包裹,里边是两斤香瓜子和一封便信。信里写着:“日前路过府上,蒙赐荷花茶一杯,至今余香留口。今赠炒瓜子两斤,香脆可口,先生不可不尝。秘方之药正在采集,待日后送上。”

书生就吃着香瓜子,等着范医生的秘方,但不知不觉寒病就好了,变得身宽体胖,精神十足,就备了一斤荷花茶叶,赶到宁波来谢范文虎。书生谢道:“鄙人吃了老先生送的瓜子,不料大病得愈,老先生不必再费神为我采集秘方了。”

范文虎这才哈哈大笑,告诉他说“瓜子就是我给你的秘方啊!”书生大惑不解,为什么药都治不了的病,瓜子就治好了呢?

读者诸君不妨也在此细思一番!

中医看病讲究使阴阳平衡,秀才的病是阴寒证,理应用温热药治疗,但却没有效果,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医生辨证不准,把虚寒当作实寒治,大剂姜附之类散寒有余,补虚不足;二是医生没有注意到秀才长期服用荷花茶是他的病根,因为秀才的荷花茶配置极为特殊,是反复用荷露来加工过的。这不怪这位哥们儿别出心裁,荷露烹茶也是古人的一种雅趣,清代乾隆皇帝曾有《荷露烹茶》诗曰:秋荷叶上露珠流,柄柄倾来盎盎收。白帝精灵青女气,惠山竹鼎越窑瓯。学仙笑彼金盘妄,宜咏欣兹玉乳浮。李相若曾经识此,底须置驿远驰求。

范文虎用中医的思维首先就意识到此人的病因乃饮自制茶太多,阴寒太盛以致伤身之故。茶叶大多寒凉,而且荷花出水而开,已自带一分寒凉之气,又复将茶叶荷露之中,月夜置而早晨收,可谓吸收天地之阴气至盛。而且这个书生,年过不惑,又非此茶不饮,天长日久哪堪这般阴寒之气持久的侵袭呢?所以得阴寒之症是必然的。其实对现代人来说,很多脾胃虚寒的人都是不适合饮用绿茶的,就舌苔来说,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那为什么范文甫会选择用葵花籽来治疗呢?大家都知道向日葵是跟随太阳在转动的,从东到西,在中医来看,先不说其所谓营养价值,从阴阳上来区分,此物向阳而动,生长成熟的过程受太阳之气甚重,葵花子更得太阳之精气,乃阳中之阳,再用微火炒熟,阳热之气更足。这个过程岂不是和制作荷花茶的过程正好相反?

中医讲“用阳治阴,用阴治阳”,用葵花子治疗饮荷露茶所致的寒证,正符合‘以阳克阴,阴病阳治’的原则,这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

根据常识,我们知道瓜子吃完后多有口干舌燥之感,这样的特性证可以用来治疗中医所谓的水饮证,仲景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水饮证的成因大多是脾胃虚寒引起的,日久及肾,这样的人多不知道口渴,而且食欲不振,常胃酸胃痛,时吐稀白痰涎,或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大便溏薄,舌苔则如上面所选取的图片,有这样体质的人,绿茶是要忌口的,作为食疗方,瓜子最合适。别怕所谓的上火,你的老寒胃正需要瓜子这个“小太阳”来温暖它。

而根据现代的营养学分析,葵花子含有丰富的植物油脂、胡萝卜素、麻油酸等,并含有蛋白质、糖类、多种维生素及锌、铁、钾、镁等微量元素。葵花子含脂肪可达50%左右,其中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而且不含胆固醇。葵花子的维生素E含量特别丰富,可安定情绪、防止细胞衰老、预防成人疾病都有好处。常嗑食葵花子对预防冠心病、中风、降低血压、保护血管弹性有一定作用。医学家认为,葵花子能治失眠,增强记忆力,对预防癌症、高血压和神经衰弱有一定作用。

其实在历代的中医医案中,诸如此类的奇思妙想的案例很多,其实都是中医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的结晶,也不是什么玄乎事。以下我再举几个例子,有兴趣者不妨参一参!

宋徽宗吃冰后腹泻不止,御医用了治寒证恶理中丸之类仍无效,请名医杨吉老诊断仍用此方。徽宗说用过了没效,杨吉老说“请用冰煎药”,服后遂愈。

元代名医滑伯仁某年秋日,正与友人游虎丘山。适有一富家孕妇难产,想请他出诊,同游者游兴正浓,不让他去。其时适有一片梧桐叶落地,滑遂拾起交给病家说:“拿回去用水煎服作汤喝下。”过一会儿,病家来人报说,小儿已产。众人皆奇,问此方出自何书?滑答曰:“医者意也,何方之有?夫妊已十月未产者,气不足也。桐叶得秋气而坠,用以助之,其气足,宁不产乎?”鲁迅先生尽管批评中医,但曾在《朝花夕拾》中引用之,并评说:“医者意也,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色。其先百药不投,今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现在有些对中医大放厥词者,何不先学学鲁迅把中医弄明白呢?

清代名医叶天士的儿媳临产以后,交骨不合,投药不效。恰巧天士脚踩一物,弯腰拾之,乃是蛎壳,即令煎汤,服之即愈。盖蛎蛤之类其形皆两片相合,性本喜合不喜开,用治交骨不合,取其性也。

清代宜黄县名医邹大麟,生平治病,不执古方,时出新意。有金姓病人得一怪病,遍体发痒,搔之乃止,肤如蛇蜕,历治不瘳。问治于邹大麟,公曰:“毋须药,令其妇取红米粥皮饮之。”渐然而愈。询其故。公曰:“凡物皆有精华,皆浮于上。粥皮者,米壳之精华也,养阴润燥。红者入血分也,以皮理皮,物以类从,有何怪哉。”

范文虎诊治一人,患秋温大热,百药不能退。查阅前医所处方药皆为白虎、苇茎汤之类,方颇切当,亦无别法可用。适见当地多栽荷花,叶上露珠颇多。即令晚上取干净毛巾四条,蒸透,拧极干,于稻田中收取露水,用以煎药;二日热退病安。范称:此从气候悟出,医方中所无。《随息居饮食谱》说:“荷叶上露,清暑怡神”,取来用以清润肺胃,辅佐白虎、苇茎等方药而效。范氏又曾治黄某失眠,苦于不寐,“百药不能治”。范氏以百合30g、紫苏叶9g二味为方,3剂而安。有问曰:“以此药治失眠,本于何书?”范氏答曰:“吾尝种百合花,见其朝开暮合。又种紫苏,见其叶朝仰暮垂,取其意而用之。”

马大夫的坐诊时间和地点: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与伏牛路口白河加医院,每周三五全天,四六上午,提前预约,电话及.

对于不方便来门诊的患者,可以采取付费网诊。请添加,每次50元,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调理者,可采取包月方法,每月元,可调方6--8次,一月之内不够6次处方,可顺延至6次结束,满6次即需重新续费。

马北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zia.com/tgzry/7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