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物到致知的创造力
昨天在家插了瓶花,是第一次这样插花,虽然自认芦苇的叶子太窄,对整体的高度比例也不太满意,但我意识到自己拥有了更多的创造力。 这种创造力是我以前认为自己缺乏的,是当我看到国外的设计师挥洒创意,设计和创造出很多让我“哇哦”的作品时所艳羡的能力。 昨晚我也感受到了这样的创造力,尽管作品不够成熟,确是很好的开始,也积累了我的信心。 今天就说说我获得更多创造力的过程吧。 物品的运用 我和甜甜来大理决定长住后,一切从简,不,简直就是一切从无。我们除了一人一个行李箱外,再没有其他东西。 后来租了现住的二楼的两室一厅,做饭在三楼的公共厨房,除了家具,也是什么都没有的。 多亏了碁中哥和小雅借给我们被褥、床单、枕头等用品后,我们才得以休息;又借了电锅、汤勺、两双筷子和两个碗,我们才可以煮水喝和煮简单的面和饭。也是那个时候小雅给我的启发,我才深刻地意识到:以前认为电锅就是蒸米饭用的,没想过它可以煮面、煮水;以前认为碗就是装饭用的,虽然偶尔拿来装水装汤,但是没有真正拿它当杯子用过...... 这是意识到“物品的运用”的开始。 功能的了解 再之后,随着妈妈把我和甜甜的东西物流到大理,我重新带着思考认识了每件物品,再进行整理和处理。之后每增加购买一件物品也会思考再三:“我需要的这件物品的作用是什么?有没有现有的物品可以替代而不用购买?如果是必须购买的物品,要从基本的功能开始选择,可以省一些钱。” 比如因为环保,我开始不使用塑料袋了,我从旧物里整理出一个帆布袋,同时还想在某宝买一些布的袋子买菜、买水果等。有一天我看到甜甜整理她不穿的衣服里,有一件棉糯的白色小背心,突然想到:小背心干净,面料也舒服,我可以把它改成布袋,这样就不用买了。于是我征求了孩子的同意。 不过当时我没有针线,想到针线在生活中的必要性,还是要买的,于是我去逛某宝,如果换做以前,我会习惯性地购买有漂亮外盒的针线盒,最好里面有剪刀、顶针、穿针器等小工具一应俱全,于是我搜索对比了很久,发现外观漂亮的针线盒最便宜也要29元。 我望着那些五花八门的小工具图片犹豫,这时想起有一次去碁中哥家,我的指甲断了,他拿了一把小小的尖嘴剪刀给我,我用了后说:“碁中哥,不太好剪。”他回答我:“练控制力。” 这件事给我的启发很大,能够锻炼自己控制力的,自己就能做的就不用买相应的工具了,功能重合的物品也可以不用买。于是我开始思考,家里有两把剪刀,所以我不需要针线盒里的剪刀,穿针器我也不需要的,因为我一年级就是班里穿针钉纽扣比赛的冠军...... 于是这么去繁从简、留下主要的功能后,我只买了几枚针和一些线。 等针线到货了,我就把小背心的上面部分剪掉,缝了一个结实的小袋子,用甜甜不要的衣服的腰带做了抽拉绳子。 这个袋子大小刚好,又容易清洗,可以拿来装散装的豆子、瓜子或者桔子、小番茄等其他干净又细碎的食物。 后来在使用中,还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因为每次买东西,我都会告诉卖家:“不用塑料袋,我这里有袋子。”市场里的卖家会拿过袋子,然后他们会说:“呀,这是你自己缝的袋子吧?”听我回答:“是用孩子的背心改的”以后,他们会格外小心地使用,装好食物后还会细心地帮我把带子系好。 用心生活的意外收获就是——获得了他人的“爱惜”与“尊重”。 思考后的创造力 《生活无小事》,在用心的生活、彻底地了解物品的作用,再到最大的发挥物品的价值的过程中,我收获了思考问题本质的好习惯。我开始探索很多物品的本质作用,联想到很多事情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最后不仅能找到方法去解决它,还举一反三地解决很多类似的问题。 更多的深层次地思考,让我拨开了商家创造的各种广告语和五颜六色的观念迷雾,不再去追求一些功能繁多又华而不实的物品,开始更加用心地生活。 比如为了环保又能省去买垃圾袋的钱,我会把每天吃完饭擦过嘴或湿了水的、比较干净的纸巾铺平晾干,每天用一片铺在洗干净的垃圾桶的底部,在大理因为不用垃圾分类,这样的方法能让厨余或削下来的果皮不黏在垃圾桶底部而更容易清洗。 所以我在晚上吃完饭洗完碗后,会提着垃圾桶把垃圾拿到楼下的公共垃圾桶倒掉,再回厨房把垃圾桶洗干净倒扣晾干,第二天早上垃圾桶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使用前再在底部垫一张使用过一次的纸巾,循环往复。 再比如,我有一个朋友送的香插,也喜欢插一些线香来点,可是这个香插底座太小,燃香后的香灰会掉在桌子上,于是我萌发了:“是否买个小碟子放在香插的下面去接香灰”的想法。 逛了某宝后,我在一款玻璃和锡制的碟子之间犹豫,价格都在30元左右,可是我没有买的决心。 直到有天去楼下倒垃圾,突然想到后面去转转,我走到有建筑垃圾的路边,放下垃圾桶,盯着那堆建筑垃圾发呆,突然我看到一块石片在土里,我下意识地把它拔了出来带回了家,洗干净后放在香插的下面接香灰了。 虽然美观度上我还不太满意,但这个思路形成后,我随时可以替换。 记得那天回家的路上,我为自己的这个做法无比欣喜:其实我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接住香灰,又容易清洗的底盘,只要面积适合,很多材料都可以有这个作用。 然后我又举一反三地思考:那储水的茶盘也是吧?我只需要一个有深度的器皿,在里面放一个起到底座和一个平台作用的材料,茶水可以漏到器皿中就可以...... 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捡废品生涯,特别喜欢捡石片,用来当桌垫、杯垫、放水果...一发不可收拾。 逐渐地,我的思路就像打开了另一扇门,总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在哪里,然后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解决。 比如我想蒸包子,但是没有蒸锅,我又不想再买一个锅,功能上又重复还需要空间安置它。于是我先是用烤肉的不锈钢盘放在炒菜锅里蒸蔬菜丸子,不过最后以“锅里的水不够支撑大火蒸包子的15分钟”而失败告终。 再思考挑选,最后选择了几十块的不锈钢笼屉代替蒸锅,这个笼屉可以放在炒菜锅上,瞬间就把炒菜锅改造成一个32cm的大蒸锅,可以同时蒸11个小包子。而且收纳的时候可以把它放在炒菜锅的下面叠放当底座,于是又节省了橱柜中的空间。 我发现,越是了解事物,越会使用它们,再进行思考,也就有了创造力。 我看了插花的书,从图书馆回家的路上捡了一袋子碎的钢化玻璃,在楼下捡了各种植物,除了瓶子是以前买的以外,我的第一个插花作品的材料都是捡来的。 而创造又给我更多思考的动力,我更加热衷于求知。 先是对《文明》感兴趣,看人类是如何从居无定所再到打猎后,把猎物的骨头和皮毛做成最早的房子;看最初人们需要的只不过是吃饱穿暖地活下去而已;看文明的发展其实是如何更快速、更稳定地解决生存问题而衍生出的一系列发明;看钱最初就是把自己的财富拿去交换食物和用品的中介而已......等等。 又开始看《牛奶可乐经济学》,看经济学是如何运用在生活中,懂得了“如果想把一件标准的物品定更高的价格去卖给富人,只会增加更多的行业竞争,价格的差价会逐渐缩小。”更因此明白了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语:“内卷”也是一样,有利可图让更多的人加入了竞争,无论怎么努力去上大学、研究生、博士或增加各种技能,都无法避免这份“利”越来越薄而趋近于无。 同时又看《大学》和《中庸》,对照着碁中哥教我的知识,在生活中实践和验证。 所以我写出《我相信》 我相信——-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成为自己的主人翁。 教育的知识内容是着重培养道德品质。 教育的先后顺序是先自己、再是家人。 教育的主要环境是被教育者家庭本身。 教育的练习过程是每一天的家庭生活。 在生活中修行道德品质,让我学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zia.com/tgzyx/7535.html
- 上一篇文章: 入口麓湖红石公园预约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