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那些事儿老福州们的正月初一祈
#年味福州家乡那些事儿#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伊始。 它虽是一年中的重大节日, 但如今,年轻人已经简化了许多“仪式”: 手机上互道几句祝福,吃上一碗太平面,再收几个红包, 也算是“过节”了。 不过,在过去就不一样了。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穿越时空, 看看那时候的大年初一, 老福州人们都在做什么呢? 祈年 正月初一凌晨,人们已经开始祈年了。 福州元日祈年,‘五鼓后,郡人无贵贱贫富,皆严洁厅宇,陈酒果,焚楮币,拜上下神祗,以祈灵贶。’ 这是《八闽通志》中记载的关于祈年的描述。 五更(即3时-5时)后, 无论富贵贫贱, 人们都用最虔诚的心, 将厅堂清洁干净,摆上酒菜果品, 祈求新年盈门纳福。 由此可见祈年在福州年俗中的重要地位。 虽然祈年的仪式比较简朴,但是那陈列的酒和果品都很有讲究。 比如福橘,花生,枣、荸荠和瓜子。 虽然都是很常见的食物, 但是聪明的人们在它们身上发现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福橘象征“新年大吉”, 因此是要摆在最重要的礼品位上的食物; 花生大家都很熟悉了,“枣、生、桂、子”里的生便是代指花生, 有世世代代生子生孙、满门福气之意; 枣与“早”同音, 荸荠的福州话是“梅梨”, 而“梨”又是福州话“来”的谐音, 因此它们都寓意希望福气能早来、早到; 瓜子则含有瓜瓞绵延、衍生百子的意思, 可见每一样祭品都有着深深的含义。 序拜、掏橘 祈年迎新之后,吃一碗太平面, 全家围坐在一起,等待到黎明, 就需要换上迎年的新衣服,开始序拜贺年了。 闽俗最重元日,黎明各盛服,飨祀毕,序拜称觞,祝尊者寿。 《八闽通志》中描述的序拜贺年好热闹啊。 贺年时,晚辈需要按照男左女右站在大厅两旁, 并严格按照辈分, 从儿子开始,到孙子、曾孙…… 依次向家长拜年致礼, 并举杯,以酒致敬长辈, 祝他们能够健康长寿。 等到礼毕, 长辈就需要拿出准备好的红纸包, 向拜年的晚辈分赠钱币。 这里的红纸包, 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压岁钱, 因为过了除夕,便不需要压岁, 所以这只是长辈给晚辈的拜年礼物。 序拜贺年中, 长辈人家不仅需要向晚辈分赠红包, 更要分橘子,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福橘,以示答谢。 福橘有着艳红的色泽,又谐音“吉”。 新年不就是要大红大吉大利嘛! 所以,长辈们希望这些分给孩子们的福橘能够给他们带来好运。 小小的橘子里,还藏着一份浓浓的亲情。 这便是当时人们常说的“拜年拜年,掏橘分钱”。 不论多少,不计轻重,但都饱含长辈对后辈的疼爱。 序拜贺年,掏橘掏钱这一年俗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宋代甚至更早, 南宋后便逐渐简化, 但是始终不变的是敬长爱幼的优良传统。 序拜结束,就是放鞭炮的时间。 家家都敞开大门,来表示“新年大吉,开门进益”。 斗夜灯 除夕到初一,忙了两天的人们感到疲倦, 便会早点休息。 所以每到初一夜晚,天色还未见黑, 各家就早早闭门上床休息了。 在休息之前,大家会在厅堂悬挂一盏“长明灯”, 它不仅用来照明,更是有吉祥长发的美好寓意。 正如民国《藤山志》中描述的: 除夕人家守岁,商家结账彻底未眠,所以元日之夜,宜斗早登床也。 “斗”就是要家家比赛,看谁先休息。 正因为有“斗夜灯”这个习俗, 所以福州人们都默认不在这天晚上到别人家中拜访、聊天, 也不会在家里制造声响,影响他人。 大家都在睡梦中静静等待着新的一天的到来。 这就是过去福州人们度过的完整的正月初一。 今天的“闽俗之旅”是否让你对大福州的民俗有更深的了解呢? 正月初一,记得要吃太平面哦~ 参考资料: 李乡浏李达.《福州习俗》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zia.com/tgzfb/10810.html
- 上一篇文章: 买火腿肠时,认准包装上有这行字,无论
- 下一篇文章: 为什么在高铁上泡面是当下中国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