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子洲
美丽的子洲MV 住址: 子洲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腹地,榆林市南部,大理河中游。位于东经°29′~°07′,北纬37°17′~37°50′之间。北接米脂,东连绥德,南同子长、清涧接壤,西与横山毗邻。 个头: 南北直线距离约59公里,东西直线距离约47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约占榆林地区总面积的4.7%、陕西省总面积的1%。 长相: 全县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地貌差异明显。有大小山峁座,95%为山区、川区仅占5%,海拔在—米之间,槐树岔乡的高柏墕山为最高峰,苗家坪镇董家湾村境内为海拔最低点,西部以黄土梁状丘陵为主,东部以黄土峁状丘陵居多,大理河、淮宁河从中部穿境而过,沿岸形成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川道地区,土层肥厚,宜于耕作,素有“米粮川”之称。全县林木覆盖率为24.3%。 成员: 辖11镇1乡1街道办,个行政村,11个居民委员会。 年末,全县共有户,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占总人口的92.01%;非农业人口人,占总人口的7.99%。全县常住人口人。 县城建址双湖峪镇,规划面积13.1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9平方公里。有双湖街、人民路、大理路三条主街道,青银高速公路和太中银铁路横穿县境。县城常住人口4.5万人,城镇化率33.63%。 脾气: 县境属暖温带和中温带,年平均气温9.1℃,日平均较差16.0℃,年平均无霜期天,最少年份天。最大冻土深度厘米。降水变率较大,旱涝频繁。年平均降水量.1毫米。8月最多,1月最少。夏季多行偏南风,冬春盛行偏北风。 家底: 1、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黑豆、高粱、糜子、小麦、绿豆等;蔬菜作物有白菜、萝卜、蕃茄、茄子、马铃薯、红薯、葱、黄瓜、甘蓝等;油料作物有芝麻、花生、向日葵等;经济作物有黄芪、党参、远志、烤烟、蓖麻、西瓜、甜瓜等;主要树种有柳、杨、槐、榆、椿、桑、苹果、核桃、杏、桃、枣、梨等;主要畜禽品种有驴、牛、羊、猪、鸡、兔、鱼等。 2、子洲县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炭远景储量5.44亿吨,长庆局探明天然气储量多亿立方米,石油储量达多万吨,食盐储量13亿吨以上,铁、磷、石英、粘土、墨玉等矿产资源开发潜力较大。 厨艺: 子洲果馅 用油酥面团手套皮,包枣泥馅,用木模压中点红,外沿鼓园如轮,成形数个之后,摆入平底炉锅内,上下文火,烤至焦黄。其皮酥内甜,枣香宜人。古人常用来祭祀祖先或敬供神灵,故又名:“果献”。南乡民俗青年男女订婚,男方要送女家8至24个馃馅为礼,平时也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子洲周家硷的果馅最有名气。 子洲抿节儿 抿夹是一种陕北地方风味面食。抿夹是用杂面做的,所谓杂面,是将小麦和豌豆按六四比例兑在一块推成的面。放少许沙蒿擀的叫杂面,抿夹不放沙蒿。把杂面调水和成软面团,放一边醒醒。拿出特制的抿夹床——像擦子一样的一块长方形木板,中间有一块铁板,铁板上钻有数十个竖直的小圆孔,把面团放在铁板上,一手拿抿夹床,一手使劲压揉面团。一会儿,长约2—3厘米的小圆条儿就被挤压出来了,一断就掉进了滚开的锅里,如小虾米,在水中滚几滚,用笊篱捞到碗里,放好臊子和佐料就可以吃了。放在特制的密布筛孔的抿夹床上,用手掌抿压而下,盛入大汤碗,多浇以素汤,汤以细碎的豆腐丁、洋芋丁、豆角丁等为主,也有荤汤的,猪肉或羊肉都可做汤。食用时不用筷而用汤勺。抿夹的佐料至关重要,主要有葱、韭菜、辣酱、芝麻、香菜、醋等。 抿夹光滑有豆香味,粗(粮)细(粮)搭配,营养丰富,清淡可口,易于消化吸收,它是陕北面食中的佼佼者。 子洲肉夹饼 肉夹饼是陕北特有的食物之一,子洲人称为“狮子大张口,”和西安的肉夹馍有一定的区别。在关中西安一带,肉夹馍是非常普遍的小吃。夹肉的饼唤作馍,肉是腊汁肉,剁的细碎,然后又浇上腊汁。陕北子洲、绥德、米脂一带的人们喜欢吃的是肉夹饼。不同于关中肉夹馍的是,陕北肉夹饼的“饼”是真正饼,肉是大块的肉。 肉夹饼的饼是指陕北的千层饼或油旋。肉是猪头肉、猪肘子或猪耳朵,与青椒或黄瓜,加佐料调拌好的片状或块状的肉。油饼从棱间切开,中间饱饱塞满猪头肉、猪肘子肉,这本身像极了狮子大张口;吃时你得张大了嘴巴咬才能达到饼肉混合而食的效果。这种小吃体现了陕北人豪爽的性格。 子洲面花 面花又称子推馍。是为祭奠晋国大臣介子推而做的祭品。子洲县淮宁河川上游又叫重耳川,春秋时为狄地,据说晋文公重耳逃难时曾经到过这里,介子推割股献肉的事就发生在此地。因此,这里的群众每年寒食节都要捏面花,而且代代相传。 子洲面花的制作工艺精巧,做工复杂,工序繁多。先要将白面和好,发酵三个小时,然后用手捏成牛头、虎头、盘蛇和花卉等,再用剪刀、梳子、锥子等工具制作纹饰,用小豆子镶嵌动物眼睛、点缀花卉,而后放入笼屉中蒸熟。出锅后,趁热要给动物和花卉点上各种颜色,最后用棉球棒迅速修整,使其形态更为完整、逼真。成形后的面花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美观诱人。 随着这一传统习俗千百年的流传,面花已不仅仅作为祭祀的祭品了,它已融入了淮宁河川一带群众的生产生活、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之中,在民间广为流传。例如,在男女青年初定秦晋之好时,男方要送给女方一对儿面捏的“莲花鱼儿”,女方要送给男方一对儿面捏的“老虎”。结婚时还要蒸制“催妆馍馍”,像海碗一样大的馒头上装饰精美的纹饰,涂上花色,美轮美奂。 子洲油旋 制作油旋很有讲究。首先是和面,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和面时的掺水量是不同的。和完面后应做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意思是面的软硬、黏湿程度恰到好处,手上和盆里干干净净,连一点多余的面也留不下。其次,在打制油旋时,手中的擀面杖要不时地敲击案板,发出有节奏的“鼓点”声,师傅们说这叫“打点”,是老一辈油旋艺人传下来的。因为油旋作坊在屋里,卖油旋不靠吆喝,他们用打点声音代替吆喝声。久而久之这种清脆的打点声,成了这个行当的特有专利。再则,油旋行当有一个规矩,要恪守“师训”,不卖过夜的油旋,他们知道油旋应趁热吃,刚出炉的油旋最好吃,如果卖过夜变硬的油旋等于砸自己的牌子。于是,在打烊前的几个小时,做油旋的师傅不做多余的,即做即卖,买油旋的人只得站在边上去等。还有,烤制油旋的炉膛内必须烧的是蓝炭(有烟煤烧至无烟后,留下的炭块)或焦炭,待煤烟彻底燃尽后,才能开张做油旋。这时膛内有火无烟,火焰硬,火苗冲而均匀,烤出的油旋,外层金黄、酥脆,内里保有水份,口感绵软、适中,老少兼宜。 油旋制做看似简单,可简单工艺里蕴含了几代人经验累积。他们春夏秋冬,夏背酷热,胸面烤炉,汗水落地能砸肿脚梁面。而他们的后顾之忧是这个手艺很可能会失传,现在年青人没几个能看好这个行当,后继乏人才是最大的忧怨。 子洲圪凸 圪凸是一种家常吃食,它是用荞面做的。将荞面用手指捻成小拇指蛋儿大小的卷儿,下到开水锅里煮食,有点儿像西安市街头卖的麻食。若倒入羊肉汤更为好吃,民歌中有“荞面圪凸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的话,这倒符合饮食烹调中“调和鼎鼐”的道理。荞面与羊肉汤搭配珠联璧合,有相得益彰之妙处。将碗豆和小麦按各半兑在一起,推磨成面,再加少许沙蒿面。将面擀薄切细,下出的面不仅有麦面的筋道,而且还有着特殊的豆香味儿,因而群众特别喜食杂面 子洲黄馍馍 在子洲农村,吃白馍的人很少,多见手里拿的是黄馍。也是用软米和黄米按比例兑制,浸泡碾压后在锅中炒熟,晾凉掺人酵面,待面发蒸食。有时还在里面包馅,一般以煮烂大豆和枣为主。黄馍有一股黄米特有的香甜味儿,人人爱吃,久食不厌。 成长历程: 本境原归绥德、米脂、清涧、横山4县管辖,年3月本境解放,归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年秋设立绥西办事处为陕甘宁边区的一个县级政权,年12月2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命令,从年元旦起,“正式成立县政府,为纪念革命先烈李子洲同志,命名该县为子洲县。”年12月,子洲、清涧、吴堡3县皆并入绥德县,年8月4县分设,又恢复为子洲县。 春秋时为白狄之地,后归晋国,战国时属魏,后属秦上郡阳周地,北魏神龟元年()境内设大斌、魏平二县。宋时境内设怀宁、绥平、克戎、威戎、临夏等寨堡。明时归绥德、清涧、米脂管辖,清朝和民国年间归绥德、米脂、清涧、怀远(横山)管辖。本县群众有优良的革命斗争传统。本境曾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发源地,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初期在本境活动。年4月在苗家坪南丰寨古庙里召开了中共陕北第一次代表大会。土地革命时期,刘志丹曾多次在本境进行革命活动。年春夏,毛泽东主席率中共中央机关溯淮宁河而上,沿大理河而下,在本县邱家坪、高家塌、巡检司村住过。这年夏天,马蹄沟镇曾是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临时驻地。 两道道川MV 昨日回顾:陕北女女相亲对民歌,栓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zia.com/tgzry/6125.html
- 上一篇文章: 姨父
- 下一篇文章: 东北野生秋木耳干货包邮野生小碗耳肉厚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