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老当阳

文/文育骁

春风里,骑一辆单车,游古老当阳。

享受着春日里温暖的阳光,约三五个好友,漫步在三国时期的长坂坡古战场,体会赵子龙单骑救主的英勇。垂眸聆听,从远古传来的马蹄声,擂鼓声,啼哭声,厮杀声……震撼着心灵深处,激起了那热血澎湃的共鸣。

游走在当阳桥的彼端,手指抚过那一处处凹凸不平的裂缝,悠远的岁月在上面刻下了一幕幕悠久的历史。张飞吼断当阳桥的传神故事,犹如昨天才发生一般。一声吼叫是一腔英勇;一声吼叫是一片忠心,一声吼叫使敌军闻风丧胆,一声吼叫让后人肃然起敬。

徘徊在关陵庙门前的广场上,感受到关云长沸腾的血脉像大河一样奔腾汹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涛尽英雄”,千百年后,青山依旧在,英雄安在哉?大江东去,淘不尽忠勇仁义;江山代谢,少不了英雄辈出。

迎着温暖的春风,骑着自行车,在一川烟柳的河堤上漫游。你会觉得:一切都在扑面而来,一切又在随风而去。古老当阳,就在这来之即去的时空里。不断传承、不断更新,不断走向未来。

02

美味当阳

文/杨帆

我生活的鄂西小城当阳,据说寄托了艳阳当头,日悬中天的意思。当阳有个风俗:无论哪个家庭有了婚嫁生子、升学当兵、老人病故等红白大事,都会搭起大棚、摆开宴席,请上乡里乡亲热闹一番。

小时候坐在家门口,只要听见鞭炮或者锣鼓声,我就会十分肯定地自言自语:“这是哪家出了事呀?不是死了人,就是结婚生了孩子。”惹得大人们经常问我:“今天出了什么事呀?”在我眼里,别人家里出了事,就是我阳光灿烂的日子。每次宴请,我都会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冲向饭桌。等到饭菜上桌,我便以“佛山无影乎手的架式,把菜夹满满一碗,连嘴里都塞得鼓鼓的,惹得周围人哈哈地笑。

有时自己桌上最爱吃的菜没了,我便会向四周眺望一圈,爬下椅子,往大奶大姑、哥哥姐姐那一站,顺势往其怀里一钻,甜甜地叫一声,他们就会说:“呀,想吃什么?我给你夹。”于是慢慢地递过碗筷,不一会儿就如愿以偿。接回碗,我会很“乖”地说:“谢谢。”就屁颠屁颠地,在一片阳光下活蹦乱跳地跑了。

现在也喜赴宴,但我不再是客,而是“打下手”的。或泡茶或递烟,忙得不亦乐乎。人们便常拿我取笑:“呀,宛儿,长成大姑娘啦,过不了两年就说婆家啦!”我就常和他们耍嘴皮子,说:“我才不着急呢,我还要给您帮忙去呢!呀,哥哥什么时候娶嫂子呀?”

“打下手”的时候也假公济私。嘴谗了,就跑到后厨,闲逛一圈,不等开口,专门拌凉菜的姑姑或二妈就会从碗里夹出一片香瓜或牛肉塞到我嘴里,故作生气道:“快走开,我们这忙着呢!”看我没动,就又用小碗装几片香瓜递给我,我一边吃,一边说:“没我事儿,那我就先走了!”于是闪亮闪亮地离开。

现在,我在城区读书,每当课堂上听见外面的鞭炮锣鼓,我就仿佛置身乡村里的宴席,就闻到那菜香,听到那笑语,感到那温情。我的嘴角,不觉勾起一丝弧度,挂起一缕阳光。

03

元宵当阳

文/赵文君

相信许多人都知道《三国演义》里面张飞吼断当阳桥的情形吧。近40年前,一座雄伟的当阳桥重新横跨在沮河上,今年正月十五的晚上,我和弟弟到当阳桥上“过桥”。

按照乡俗,正月十五,在我们当阳,可是要过桥的。过了桥,就能在新的一年中腰不酸,头不疼,就能够祛病消灾,逢凶化吉。就能够实现所有的美好意愿。所以今天,当阳所有的桥都已经摩肩擦踵,川流不息。当阳桥就更是人山人海,举步维艰了。

此时此地,我们真切感受到“寸步难行”的滋味。在桥上一根甘蔗将要吃完,,我们总算开始慢慢蠕动着,腿虽然很慢,嘴却没闲着。我和弟弟又拿出一节甘蔗,咬上一口,甜滋滋的汁水渗入嘴里,感觉清凉甘爽,尤其是迎着习习凉风,那滋味,妙不可言。我们边过着桥,边赏着沮河两岸的景色。

走到桥中央,我收起手中的瓜子、甘蔗,拍拍手中的灰尘,从口袋里摸出两枚带着体温的硬币。我递给身边的弟弟一枚,学着周围的人,将硬币捧在手心,十指相握,许上愿望,再抛入沮河中。硬币的光辉迎着光线划了一道美丽的抛物线,悄然无声地消失在桥下。我似乎看见它接触水面时溅起了些许水花,才晃晃悠悠地沉入清浅的水底。投完硬币后,我们擦擦手,一边走,一边又磕起了瓜子。似乎磕碰着眼前香香甜甜的日子。

夜幕降临,桥上华灯初上。人们像从暗夜里涌出来,一起到桥上寻找幸运来了。姑娘们挽着老人的手臂,似乎交接着生命的接力棒。小伙子放起的孔明灯,带着灿烂的梦想,与夜空遥远的星星融为一体,熠熠发光,好像闪烁着神秘的梦呓。调皮的孩子们举着焰火筒,对向夜空,“吱吱——嘭!”在夜空绽放开绚丽的花束,照亮了梦幻般的天上人间。

夜深人不静。桥上人流如织,夜空流光溢彩,桥下清流欢唱。走在桥上,觉得这时的当阳桥像一座巨大的钢琴,而自己就是一只跳跃的手指头,每一次跳动,就会蹦出一个悦耳的音符,和其它的音符汇成美妙的乐章。

走着,走着,清风拂面,明月随行。

走着,走着,走出过去,走向明天。

04

阳光当阳

文/侯凯荣

我爱这小小的古城——当阳。

传说,当阳者,含艳阳当头、如日中天之愿。而在我看来,它或许根本不愿那么炙手可热,不愿那么光辉夺目。

它是诗意的。推开铜绿斑斑的大门,触摸黛色的残壁,观望长至千年的银杏,心中仿佛被古馨的声音缭绕,禅意浓浓,烟起云涌。漫步在玉泉寺的古道,心中就是这般宁静,空灵。山边的青山翠竹中,有精灵欢快的呼声,你是否感受到了“鸟鸣山更幽,蝉躁林愈静”的境地?一眼不息的珍珠泉,从古流到今,心中是否已有了评定: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看池上云雾缭绕,池水仿佛龙眼,浑浊乳白却生生不息。以手触之,略高于水温略低于体温,它以它的温度流淌了千年,就如这小小的古城,自有它的温度,它的法则。

它是古朴的。我曾随人潮涌动,静观这个城市。在各种现代化元素中庆幸它依然保留了遥远的遗风,像千年不散的云雾罩在城市上空。我曾在雄伟的赵子龙塑像跟前眺望,回想它在长坂坡以一挡百的神勇。我曾在日薄西山的玉泉寺的古道上听过关羽不甘的呼声,他向我倾诉,我为他叹息,仿佛穿越千年终于觅得知音的释怀。我曾在娘娘庙里徘徊,咀嚼她为保阿斗奋勇一跃的无奈。这片土地上,洒下他们的血泪,镌刻他们的不朽。每一个当阳人追溯到此,都会在心中埋下忠义的种子。千年前的执著早已在当阳人的心中发酵成为亘古的精神。

它是温情的。经常在小道边、小巷口,看到画面这样定格。阳光下颤颤巍巍的老人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一只黑猫打着呼噜,酣睡在老人怀里。安乐椅上的老人笑靥如花,阳光绕着她花白的发髻,攀上攀下,像捞月的猴子荡着柔软的藤条。摇摆的弧度,是老人微笑的嘴角。阳光,被发酵成醇香的酒。人们被这小城的温润和深深的宁静,淡淡地沉醉。

当阳本身是阳光的,温暖的,那么,当阳光遇见“阳光”,是一种温暖的释放。这种释放滋润一代又一代的当阳人,生生不息,代代更新。

(以上作者原系湖北省当阳市实验初级中学学生,辅导老师罗方荣)

本文已在《语文报》发表。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zia.com/tgzry/6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