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叫梨瓜,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关山公社。后来也有人直白地叫我“白兔娃”“羊角蜜”。

在那“以粮为刚”的年代,人们全然顾不了我消热、解渴的大能耐,我只能随波逐流,低下“甜蜜蜜”的小瓜头,给根正苗红的“粮和棉”让出一条金光大道,在关山原的边边角角,勉强维系着愁云惨淡的“瓜生”。

2

社员们不种我,我就发挥自己“自土沮漆”的优良传统和“绵绵瓜瓞“的强大基因,自力更生。我把人们丢弃掉的瓜籽,随风一起,把自己窝藏在茂密的棉田里,或者潜伏在浓郁的苞谷地里,孤零零地等待着芬芳的花季。

关山真是个好地方,秦岭一阵暖风,渭河一场润雨,说来就来,没过几天,我就在关山肥沃的土地里悄悄地生甜根、发蜜芽、起俏藤、延细蔓。虽然是寄人篱下,但我依然努力地向周围攀爬着,孤独地追求我那遥不可及的甜蜜事业。

幸好,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我被一个割草的少年无意间发现,这才算过上了有滋有味的幸福生活。

初见少年,忐忑不安,少年遇我,惊鸿一瞥。他连忙趴在我身边,抚摸我娇嫩的枝丫碎叶,热情地给我说着贴心鼓励的话,才让我慢慢放松,舒展开朗起来。

不期而遇后,少年天天冒着酷暑,穿过林林丛丛的苞谷地来看我,给我浇水,替我打尖,直到我枝繁叶茂,鲜艳的小黄花下结出了一个毛茸茸小果子。

结果的日子,少年一天要来好几趟,我的心情自然就和阳光一样灿烂,一高兴就长得特快,很快就瓜熟蒂落,落在少年颤悠悠的双手里。

少年小心翼翼地把我放在他割草的笼里,怕被别人发现,上边还专门用草盖上,我屏住自己芳香的气味与少年兴奋的一溜烟跑回家里。

少年的母亲早早在门外等着我们,一见我,就把我抱在手心里,夸我天生丽质又清香扑鼻。娘俩麻利地给我全身上下洗了一个澡,把我谨小慎微地放进井水瓮里,说是什么“浮瓜沉李”,要等少年的父亲回来了一起“冰享”。

星星们成群结队地赶到少年家的院子里,和城墙根上排排的萤火虫,把这个农家小院照得熠熠生辉,少年的父母围坐在枣树下的小桌子旁,等我和他们一起入席。

经过冷水浴的我,白白嫩嫩,被少年欢快地从瓮里捞了上来后,似芙蓉出水,愈发冰清玉洁。在星月夜里,我泛着青翠的微光来到饭桌上,让少年一家美美地品味了我的清甜、我的爽脆,连我香味浓烈的果瓤都被母亲捧在手里,让贪嘴的少年舔了个精光。

我一梨瓜,与人尽享,为瓜一生,夫复何求!

3

心满意足之余,最让我感动的是母亲让少年把我的瓜籽洗净、晾干,装在一个干净的青花蓝粗布袋子里,挂在屋檐下,说是等春天来了,再把我送到关山的原野里。

吃瓜留籽,绵延生命,我才有了新生。

透过朦胧的星光,我看到口齿留香的少年缠着母亲给她讲故事,少年母亲坐在纳凉的席子上,看着挂在墙上的我,开始讲《24颗梨瓜籽》的故事。

说是在秦代,南方一个小国的王太后在病重垂危之际,只想吃老家的梨瓜,小国王就放下繁忙的工作,亲自沿着官马大道,不远万里来到秦都栎阳城外一河之隔的关山,挑了当时最好的梨瓜,不顾长途劳顿,星夜兼程给母亲送回宫里,王太后吃到一半后,就拉着国王的手,心满意足地闭上了眼睛……

听着,听着,我就热泪满面,这讲的不是我们家族多年前发生的事吗?后来,报纸都说了,马王堆里挖出来我秦爷爷的瓜籽数,总共要颗半!

一个母慈子孝的故事,勾起了我对先祖们无限的思念。

“田中有庐,疆场有瓜”,从《诗经》开始,我就在关山这片沃土和人们过着朴素有序的田园生活。

汉来之初,我的“东陵瓜”爷爷就已经被种到了极致,“大如斗、味如蜜,”专供皇亲国戚。

朝廷的“瓜”风之盛行,一直延续到了后汉的大小皇帝,他们不爱红妆,偏爱我梨瓜,连晚上做梦也不忘美美地咬上我一口,还要直呼“甚美!甚美!”

到了三国纷乱年间,人心动荡,群雄逐鹿,曹明帝在运筹击吴退蜀之余,也要:“种瓜东井上,冉冉自踰垣”,一边打着仗,一边欣赏我婀娜秀长的藤蔓一点一点攀墙而过……

宋元明清的达官贵人们总是怀旧向往,念念不忘:“欲识东陵味,青门五彩瓜”。

正当我沉浸在往事越千年的回忆中,80年代的东风就呼呼刮来了,关山开始实行农业责任制,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我终于被解放了!

4

一夜春风,我成了关山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我又开始像我爷爷们一样,在关山美丽的原上原下自由自在地开花结果,尽心尽力地繁衍生息。

忽然,有一天,在我青青的瓜田里,喜鹊们快乐地飞来飞去,有一只不偏不倚地落在我元宝一样的头顶上,唧唧喳喳说那少年考上西北农学院了。

经过四年的漫长等待。在一个晴朗的午后,北归的雁群衔着一抹红彤彤的祥云,又把那少年给带回来了,少年学成归来,带了一项“棉瓜套”的新技术,从此,我与粮棉共日月,同天地。少年的新技术一经推广,在关山大地上风起云涌。

少年拿着一个改良后的我——“北京梨”,一刀下去,两片晃悠悠的“玉玻璃”在桌子上闪闪亮亮,少年端起一片恭恭敬敬地递给母亲。看着母亲陶醉在这从未有过的香甜里,少年向母亲许愿,他要让母亲穿上最漂亮衣服,还要吃上最甜的梨瓜。

我们的先祖们走南闯北,从关中到中原,再遍布长江南北,为什么一直不舍关山这块“龙兴之地”,就是看中它处在渭河二级苔原上独特的沉沙褐土层,这种土壤是我们最理想的天然养料,而且关山温暖的阳光,日照时长,温差又大,再加上天雨适时、适量,这两河环绕的“天府之国”就成了我们瓜祖们不二的选择。从此,我们一代又一代瓜儿在关山王国里茁壮成长。

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我们在瓜瓜历史的长河中“独领瓜骚”,终成“瓜中龙凤”。

但是少年并不甘心我们如此安逸的生活状态,他要用他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关山的实际情况帮我们力求上进,以生物学的高度对我们进行全方位的改良。

用现在流行语说,他要在原来“地理的优势”上给我们附加上“科学的灵魂”。

5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新一代的“早蜜”,经过少年和他们西农大团队多年不断地引进新品,通过移栽、培育、试验再试验,终于提前上市了。

我们的累累硕果和春天有个约会,兄弟姐妹们个个统一的球型元宝状,抬头挺胸地遨游五岳,纵横四海,被千家万户请上餐桌,长城内外夸我们肉厚沙软,腔小汁多,是个神仙果,江南江北赞我们洁白如玉,晶莹剔透,堪比美少女,粤港澳台品我们甘甜爽冽,清香四溢,大喊嫽咋了!我们让宇宙村的“瓜迷”们爽口爽心,回味无穷,用我们关山特有的甜蜜征服了全人类的味蕾。

在这大美的时代里,我们如期恢复了大唐时期的名字——甜瓜,我们更不负春光不负少年,在我们甜瓜名字前冠以“关山”为姓,我们是正宗的关山甜瓜。

6

春风十里,花开荆原,红日初升,果落关山。

在一个蔚蓝的清晨里,我又看见少年领着母亲在散步,关山城外到处都是一片又一片绿油油的瓜田,千丝万缕的藤枝蔓叶上,星星点点开放着小小的黄花,一个个初生的小甜瓜在和煦的阳光里忽闪忽现,探头探脑,好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

少年正耐心地给拄着拐棍的老母亲讲述着,这三百亩是白皮白肉的“冰糖雪梨”,那六七块地是白皮红肉的“五月雪”,那边高处的一片全是母亲爱吃的薄皮香脆甜瓜,它的名字叫“千玉”。

“千玉?”老母亲惊喜得不停地挪动着她缠过的小脚,把拐杖在地上敲得嘚嘚响,笑眯了她那流露着像梦一样光彩的双眸,深情地望着少年:“这甜瓜怎么和老妈叫一个名字?

图片来自于网络

梨瓜儿:文学爱好者,作品散发于各新媒体平台。

◆◆◆◆◆

文學陝軍投稿邮箱:

wxsj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zia.com/tgzry/6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