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底蕴深厚,我们的先人在这片热土上建立起坚实的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就包括了精彩纷呈的民俗风情。“移风易俗”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昆山的不少传统习俗,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的改变,逐渐被遗忘,最后走向消失。

昆山民俗丰富多彩,不胜枚举,现在以一个80后的视角,选取一些印象深刻的传统民俗,希望使生活在这块乐土上的人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昆山的传统和文化,能够全面的认识昆山。

逐渐消失的美味

昆山传统美食有很多,比较有名的有奥灶面、周市奥鸭等,但是有很多昆山的传统美食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餐桌。

海棠糕

海棠糕,因形似海棠花而得名,是一种传统甜点,在明清时代就已经出现,记得上小学时,学校边上就有卖,5毛钱2个,主料是面粉,一面为酱红色,这是白砂糖融化后的糖浆的颜色,里面是豆沙的,味道香甜松软,美味可口,刚出锅时就吃味道更好。

▲海棠糕(图片来源网络)

小时候吃的海棠糕其实只是海棠糕的简配版,豪华版海棠糕在此基础上还会添加红绿丝、瓜子仁、核桃肉、芝麻等作为点缀,那味道肯定别有一番滋味。清代有一首描述海棠糕的诗:“绣带盈盈隔座香,新裁谜语费商量。海棠饼好侬亲裹,寄与郎知侬断肠。”

海棠糕现在已经很少能看见了,有兴趣的话可以到昆山各大古镇找找。

猪头糕

猪头糕是小时候冬天里的一道美味,当时农村的生活条件算不上艰苦,但是绝对算不上富裕,能吃到的美食屈指可数,猪头糕就成了记忆中为数不多的美味之一。做好的猪头糕呈胶状,有点像果冻,富有弹性,红亮透明,味道鲜美,肉味香浓。

▲猪头糕(图片来源网络)

做猪头糕首先要将猪头刮干净,劈成两半,放入沸水内焯透,捞出用清水冲净,锅内放入清水或卤汁,加入酱油、盐、味精等调味品,再放入用茴香、桂皮、花椒、丁香等做成的香料包,放入猪头,水开后转慢火,直到骨肉分离,取出猪骨和香料,继续慢火煮至肉汤粘稠后停火,将浮沫、浮油捞去,将肉和汤一起倒入准备的大盆之中,等待自然冷却,做头糕就做好了。

不一样的元宵节

▲年昆山商厦共享空间元宵节灯展(馆藏档案昆山日报提供)

元宵节在昆山,尤其是老一辈昆山人口中,习惯称为“正月半”,元宵节重在一个“闹”字,俗称“闹元宵”,是中国的“狂欢节”。清《昆新两县合志》:“上元节,鸣金达旦曰闹元宵。”据记载,早先,元宵节晚间昆山城区街头灯火辉煌,如繁星落地,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活跃在大街小巷,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现在昆山的元宵节已不再以往那么热闹,虽然学校、社区、企业、各乡镇等都会组织一些元宵节活动,如包“元宵”,猜灯谜等,但已经谈不上“闹元宵了”,很多元宵节的活动都已经慢慢淡出昆山人的视线,如走三桥、扛“三姑娘”等,要说现在保留比较好的元宵节活动,可能就是元宵节吃“元宵”或者“扬粉粥”了。

元宵节一般要吃“元宵”,而有一些乡镇,元宵节晚上要吃“扬粉粥”,这点上也充分说明了昆山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所谓“元宵”就是白糖圆子,用糯米粉做成丸子,清水煮熟,意味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在他的《再赋》中是就有对“元宵”的描述:“时节三吴重,匀圆万颗同”。

▲红峰幼儿园小朋友的第一课:庆元宵(馆藏档案昆山日报提供)

“扬粉粥”又叫“杨糊涂”,就是将蔬菜、肉类、豆制品、荸荠等一起放入水中煮,再将米粉调成薄薄的糊状放进去,边煮边反复搅拌而成的“什锦羹”,美味可口。

▲扬粉粥

对于来自昆山农村的一个80后来说,儿时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汰田角”,有的地方叫“照田财”“打田财”。元宵节晚上可以光明正大的在田间“玩火”,举着点燃的成捆稻草在田间飞奔,边跑边喊:“汰汰田角落,白米三石六”,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只知道好玩而已。而对于父母来说,则是为了祈求将来的丰收,相信此举可消灭蛰居害虫,将来必能收获丰饶。但这份属于儿童的快乐随着农村的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视,已基本消失。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蔡熙峰

审核:徐同

编辑:蔡熙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zia.com/tgzry/7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