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农村坝坝席

石乾华

坝坝席,就是在地坝、院坝里摆席桌,招待客人的宴席会。

坝坝席是川东北一带农村的传统民俗盛宴,每逢红白喜事、生崽满十、乔迁新居等要办大席请客吃饭。远近乡邻亲友,男女老少前去聚会,互述衷畅,联络感情。

川东大地属丘陵地带,地势不很平坦,百姓都会在住地平坝子,方便出行和晾晒粮食、柴草。家境宽裕的会在坝子上铺上青石板(后改为混泥土)做晒坝,一些大户人家的晒坝有几亩地的面积之大。

宴席一般是在房屋里摆设,客人多了,房屋里头坐不下,就把桌子安置到宽阔的地坝摆放。既方便又热闹。人们习惯称之为坝坝席。

▲坝坝席的盛大场面

坝坝席,一般在10桌以上,也称办大席。

办大席是一家中的大事,计划要周全,凡事要提早准备。

首先是请厨师。方圆几里就有专门办席的厨师。

专业厨师刀法好,烹饪技术专一,做的菜美味可口,是办大席必请的师傅。

其次是准备食材。主要食材要靠主人平时积攒,如粮食、猪肉等大宗食材。

辅助的香料自己准备不足的得到集市上去买。

宴客日前,主人亲自或委托人做举办宴会的工作方案,具体到事项和责任人。谁负责帮厨,谁负责接待客人登记,谁负责清借归还东西等。

方案多半是口头约定,由主事的统筹协商,没有专门的书面文件。

▲等待上蒸笼的佳肴

专业的厨师备有蒸笼、案桌、漏子、厨刀等工具。主人家按照邀请厨师开具的食材清单准备好后,就派人去请厨师,帮助挑蒸笼、案桌等办席工具。

厨师在约定宴请客日的头一天就得到场,安排布置锅灶场地,做清洗厨具、杀猪、宰禽、备料等前期工作。

办大席厨师带来的餐具不够,主人家得自筹。自家的桌凳、盆钵、碗筷不够,就得到邻里家借。在借来的东西上打上各型记号,以便归还。

办一场大席,周边邻里的桌凳、碗筷都借来赶趟。

▲向邻居借的碗碟

过去的时代,邻里关系很好,那家有嫁女,接媳妇等大事办席,邻里亲戚间都会提前送去自己能够赞助的物品。如棉被,桌凳、碗筷,盛食品的盆钵、自家种的蔬菜等。并提早赶去帮忙料理。同院子的邻居会腾出自己的锅、灶供办席临时占用。

▲向邻居借的凳子

川东农村走亲戚串门叫“走人户”。过去的农村交通不便,走亲戚一般都是步行前往。远方的客人一般一早出发,中午或下午才能赶到,更远路程的客人提早几天赶期,这种客人叫“歇客”。“歇客”多了,主人家得安排住宿。家里床铺不够住,须到邻里家搭铺和就地打地铺过夜。到邻里搭铺,条件好的人家户会专门为客人腾出床铺让客人住,不具备单独睡铺的只好依据性别、辈分,大人细娃挤铺睡,时有一架木床超标挤在一起睡觉压塌床铺的现象发生。到邻里搭铺一般是安排嘉宾。打地铺,就是主人家拿出自家和亲戚、邻里借来的铺盖,在屋子地板上铺上稻草、秸秆,大家一起挤着睡通铺。睡地铺的一般是理解主人家难处,没得“二话”说的至亲。

民间坐席也有讲究。客人到的差不多整齐了,放鞭炮后才上菜开始吃席。遇上接媳妇的,还要等新媳妇到家,“送亲客”到了才开席。等的时间长,大方点的主人会在开席前煮涝糟汤圆让久等的客人稳一下肚子,俗称“打幺台”。

嘉宾一般安置在堂屋或厢房“雅间”坐席,一般客人则坐坝坝席。过去的席桌是一张四方桌(旧时称八仙桌),配四根长板凳,坐八个客。正对门口的席位叫上席,一般是长辈、老者或嘉宾就座的地方。童谣有:“上席白胡子,下席黑胡子,两边坐的是小孙子”的唱法。坐上席的为尊者,坐上席人没动筷拈菜,其余人是不能随便动筷的,如果坐上席者开始动筷拈哪碗菜,随席者也只好拈那碗菜……

坝坝席,又叫“流水席”。菜品轮流上桌,尤其是蒸笼里的蒸菜,那是要按照程序“翻笼”出菜的。过去坝坝席的菜品主要为猪肉做的膀、扣、酥肉、扣肉、夹沙肉和时令蔬菜,以及粮食做的糯米饭、豆腐、凉粉、虾羹汤等,鸡鸭鱼兔肉食都少见;招待客人的酒水就是地方酒厂酿的白酒,廉价的经济牌香烟。

上菜用专用托盘传菜,俗称“茶盘”。早先的茶盘是木质的,后改为不锈钢材质的。上菜时先上凉菜,依次上荤菜,最后是虾羹汤。凉菜又称“干盘子”。盘子有果盘和肉盘。果盘有水果、糖果、花生,瓜子;肉盘里有豆腐干、猪的头,耳,心、肝、肚、肺等内脏熏腊制品和油炸的酥肉。肉盘由厨师用刀切片摆放在碟子里,一般一份8片,坐席者一人一片。压席菜是蒸菜里的“膀”和“扣”。“膀”一般用猪背脊肥肉制作,肥厚,块大,一份八块,一人一块。“扣”即“肘子”,用猪肚处的五花肉制作,块小,薄,一份16块,一人两点。席间如果那个客人多夹一块,就有席坐者失望的尴尬。所以,经济匮乏,生活紧张的年代宴席上的“膀”和“扣”和“干盘子”这几道“精品”菜上席时备受坐席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zia.com/tgzfb/10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