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荨麻疹医院那家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10490515.html

垃圾分类变成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其实在9年前经历过,那时在台湾读书,所以自然而然的入乡随俗,可能相对于大陆开始推行垃圾分类适应的会快一些,同样是一种习惯的强制改变,但在当时全社会样板已经建立的基础上,我去顺应垃圾分类这件事就会比较容易,而对于没有社会样板的状况,可能这件事还要从0开始普及。

我初到台湾时,确实也遇到了一些尴尬,比如第一次在食堂吃饭时,还想着吃完饭一定要自己把厨余收拾好,该收拾的收拾,该倒掉的倒掉,然后干干净净的把盘子回收,这样意识强一点,也不会丢了素质。像往常一样将餐具收到回收处,准备倾倒厨余时却还是被同行的台湾同学拦住了,我一头雾水,感觉处处小心却还是做错了什么,但台湾同学却很友好很温柔的说:“厨余是要分类的哟,你看,这边有剩菜袋、剩饭袋、剩汤袋、骨头袋,这边放筷子、这边放勺子、这边放碗,这种便当纸盒也要单独放哦。”边说边帮我把手上的餐具厨余瞬间分放完毕,“没关系哦,你下次吃就知道了,生活垃圾也要这么分的,你楼下垃圾桶都有写分类。”

我以为写了分类以后丢垃圾就按照说明给他们分好去处就好了,但回去一看,没想到楼下放着七八个垃圾桶,以至于我每次丢垃圾时都站在垃圾桶前面像小孩认物一样,分半天。台湾的垃圾分类比上海最近实行的分类列项多的多,除了干(一般垃圾)、湿(厨余)、可回收物品外,还细分为铝箔包、塑胶类、铁铝罐、玻璃类甚至还有衣物回收箱(台湾朋友都是将旧衣服洗的干干净净放进回收箱)等等。所以不具备一定的分类知识确实难以抉择如何去投放,以至于我一开始扔垃圾时都在宿舍让舍友先指导着分好,然后再出去扔,以免在垃圾桶边研究垃圾太久显得尴尬。

在刚去的几天里,宿管阿姨好几次提着大袋垃圾上来敲隔壁以及隔壁的隔壁宿舍门,询问是否扔垃圾时没有分类,然后新来的大陆同学都害羞的承认了。

扔垃圾的问题不光出现在宿舍,在出去玩出去逛时也同样存在。有一次我攒了一大堆拆开的食品包装和饮料瓶在手里、衣服兜里,因为走了好几条街都找不到一个垃圾桶,最后垃圾越积越多,只好在下一个买东西的店里,询问老板是否可以帮忙扔垃圾,老板笑了笑但也很乐于帮助。

虽然台湾的垃圾分类做的很细致,甚至看起来有些“矫情”,但是台湾民众几乎都已经形成了固定动作,这种垃圾自我管理行为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初来乍到的新人突然“被垃圾分类”会比较不适应,但是这样的时间并没有持续多久,一周过后,这件事情几乎不会再成为什么困扰,继而变成随手就来的本能性动作。

而垃圾分类这件事后来也确实曾反过来帮了我小忙——有一次我在麦当劳买了一个很精致的可乐杯,收拾垃圾时却不小心混在一起扔了,但当时没有注意到,找了好久找不到,但是真的很喜欢这个杯子,丢了可惜。认真想了一会儿,觉得有可能丢到垃圾桶了,于是赶紧跑下楼找,因为有了垃圾分类的习惯,直接锁定一个类型的垃圾桶,翻开来找,没用1分钟就发现了那个杯子,而且没怎么被污染到,自己也没沾上其他恶心的垃圾。

当然,垃圾分类带来的益处并不只是这么简单微小。

上海开始垃圾分类的今天,不同的人对这件事的态度持不同看法,但其中有种“阴谋论”的论调我其实特别理解不了。有人说,垃圾分类其实就是给政府省事,但从我自己经历过的有垃圾分类的生活以及这件事本身的出发点来看,我怎么也理解不了这种论调。

纵观全世界实行垃圾分类的地区,做这件事的原因都大体一致,无非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垃圾越来越多,而集中处理垃圾的设施又严重不足,处理垃圾的方式也已无法解决这么多垃圾的产出,所以污染就难以被抑制,即便投入大量的经费也力不从心。除此之外,一些可再利用的垃圾也不被区别对待,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也有很多情况,某些垃圾会破坏焚烧处理设备,也对垃圾清理人员造成了某种程度的身体伤害,还有一些垃圾焚烧会产生难以控制的污染物……等等这一系列问题,让人们不得不换一种思路解决这个问题。

从统一帮大家收拾残局,到让大家自己收拾残局,从末端解决问题移到前端,也就是说谁产生垃圾,谁来负责管理好它。

但其实上海以及即将推行各地的垃圾分类制度还只是初级版本,仅仅需要大家配合那么一点点就行,并不复杂也并不需要扛多大的责,所谓的处罚也仅仅是为了规范这一行为。

台湾的“谁生产谁负责”却贯彻的很彻底,一开始,他们想抓住那个丢垃圾的个体来负责乱丢垃圾带来的问题,但显然,这几乎是办不到的,因为这很难抓也几乎抓不到,而且还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劳民伤财。但是他们可以把源头再往前推,这个垃圾最初“出生”在哪里就说明它属于谁,于是,哪个企业生产了这一产品,哪个企业就要负责回收处理它。但问题又来了,不可能每个企业每天什么也不干到处捡垃圾,于是一个新的办法又诞生了,政府可以带动民众一起处理这些垃圾,但是这些企业需要给政府和民众钱,是啊,这个道理很合理,因为你为了赚取利润生产了商品,那么这个商品所产生的垃圾你就需要对它负责,就像是谁家孩子乱丢了垃圾谁家大人就要负责清理和管教,那你没有时间和精力,就出钱我们来统一帮你处理,于是台湾产生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垃圾回收基金”,这个基金像流动的活水,将台湾垃圾回收处理这件事良性活络起来。

有了这个基金,台湾的各个垃圾回收环节都有了动力,因为有了奖励和补贴,人们就更愿意做这件事。比如,回收成本较低的玻璃制品,很多回收商不愿意回收,但是有了基金补贴,人们就会有动力。比如,在分类回收的过程中,给每个执行好的公民和社团以奖励,每回收一定量的规定物品,给予一定的奖励,哪怕奖励一件生活用品,一份食品都可以激发大家愿意做这件事的动力。

还有一个聪明的办法,就是把罪魁祸首“垃圾桶”都收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前文说到台湾大街小巷都很难找到垃圾桶的原因。他们推行“垃圾不落地”政策,把那些脏哄哄的垃圾点和中转站全部取消掉,没有垃圾点,也就没有了污染。但是问题来了,垃圾往哪倒?这就产生了“定时定点”政策,所谓定时就是政府派专门的垃圾清运车走街窜巷去收垃圾,台湾每到傍晚,家家户户都出来等待垃圾车扔垃圾的场面非常温暖,其实这样出了能减少垃圾污染,还能人为检查大家有没有分类,但更重要的是,跳出垃圾这件事,大家都可以从屋子里走出来,在等待垃圾车的时候可以互相聊天,互相帮助,这种社交效果,是垃圾回收政策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惊喜。

台湾的垃圾车甚至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五月天写过一首《垃圾车》,把它当做生活里的朋友,垃圾车的音乐也十分窝心而温暖,大家每每听到都能感受到一个每天都来从不缺席的老朋友的陪伴,所以,垃圾回收这件事非带没有带来困扰反而带来了更多温暖。

当每个人都把垃圾控制在自己的生活范围时,整个城市的环境和污染就大幅度减少,于是一个可亲可爱的大生活环境才会让你依恋和舒服。

在台湾,垃圾分类和回收也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之前在台湾见过一个社区民众自发组织的“绿宝福利社”,专门做资源回收,和我们以前看到的“收破烂”的不一样在于,他们更像是一个便利店,看起来干净整洁还有设计感,进到里面还有很多小货品,这些货品是用来兑换给交垃圾的居民的,每次居民交付可回收物都可以换积分,然后这些积分最后可以换成各种各样的商品,在刺激大家回收资源的同时,“绿宝福利社”将回收资源卖给回收方就可以赚钱,这样的小店,一个月可以有大约元人民币的收入。这才是真正的变废为宝,你嗤之以鼻的分类,在他们这里变成了钱。

“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双,这些占生活垃圾的8~15%。1吨废塑料可回炼公斤的柴油。回收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吨纸的林木。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生活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

8.2万拾荒者,每年从北京“捡走”9.3亿元资源,你不重视的资源分类回收,其实丢的都是钱。

除了可回收资源,厨余垃圾中熟厨余可以喂猪,生厨余可以堆肥,这也省掉很多钱,而那些没有价值的垃圾,再拿去填埋焚烧,也很大程度的减少了处理难度和处理成本。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分类的不是垃圾,而是钱。

台湾的垃圾分类其实一开始的时候也不容易,他们也是历经20多年才把这件事做成标准。

台湾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可以运作下去,要归功于“四合一”计划,这每个“一”都环环相扣必不可少——

社区民众——他们是这件事的细胞,所以制定每个民众的执行措施和赏罚机制以及指导跟进才能保证这件事起步;地方政府清洁队——垃圾分类了,无人托运,也难做下去。“垃圾车”队伍解决了收运体系问题,而且使终端处理企业成本大为降低。回收商——让所有的回收物有了最终去处,居民分类有了成果。资源回收基金——这是垃圾分类体系的动力之源,基金把补贴给了回收商,他就有兴趣去回收那些附加值低,平时不愿意回收的东西,而且愿意拿出一部分钱去奖励那些搞回收的居民或商家,让最基层的民众都动起来。

垃圾分类才刚刚开始,虽然说,垃圾分类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拾荒者“失业”、分类最初会对某些人来说耗费时间……但是总体来说,垃圾分类这件事情利大于弊,让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的位置和去处,这是我们一直坚信的最佳准则,垃圾也是。

有些人说,我们把别人做的事情做了相当于给他们省事了,那他们干嘛?不就可以偷懒了?这种思维方式就像是我以前有个同事,很爱嗑瓜子,总是在自己的工位周围撒很多瓜子皮,打扫的阿姨给他提意见,他却说:“我不扔瓜子皮你扫什么?你的工作就是这个啊。”

很多时候,很多职业的诞生其实是无奈之举,如果这世界上没有了垃圾,那么这个岗位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没有人生来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反过来,这个岗位没有存在的必要,也就说明了垃圾不会再成为困扰我们的社会问题,那这其实也是件好事啊,而且,相应的,省掉了一些事,就可以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去做好一些其他的事,

所以其实是你自己懒了,不是别人懒了,成年人的世界就是不给别人填麻烦,没必要对着一堆垃圾讲吃亏与占便宜,真正的占便宜,在你学会管理自己的“排泄物”开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与你是一体的。

我们的垃圾治理之路还很长,台湾和其他地区的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当然也有很多水土不服,但是台湾实行治理垃圾以来的成效有目共睹,那也是我们的明天。

垃圾分类并不难,难的在于你心……

这里是无限猴子定律。

关于生活,

只要你信,就有可能。

图:部分由作者拍摄于台湾校园

部分来源于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zia.com/tgzjs/10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