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群众的基本素质吃就行了,别吐满地的瓜
一起诗歌一起浪,一番鬼扯一吟堂 #唐诗三百首# 张九龄 感遇四首其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春天有春天的繁华,秋天有秋天的精彩,万物随着时令季节各自演绎生命的魅力,无意间惹来一帮吃瓜群众纷纷喝彩。万物的存在有万物各自的意义,并不是为了赢得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的掌声。 作为一名当打之年的半资深吃瓜群众,对于张九龄老爷爷这首《感遇》诗,我先吃为敬。虽然当了这么多年的吃瓜群众,直到最近我才发现自己的吃相并不好:不仅叭唧嘴,还能从鼻子眼儿里哼哼出声音来,甚至有时候还会把瓜子吐得满地都是,表现得很没有素质,给吃瓜群众的形象抹了黑。 这个“最近”几乎可以近到刚刚读完了这首诗之后的半小时之内,也就是距离现在不到三十分钟之前。之所以把时间尽量精确到这么小的范围内,我是想表达一下如果知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就不要补得太晚。也许我们这一生能遇到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幡然悔悟的机会不多,但万一不小心撞了狗屎大运遇到了,咱就得好好珍惜、及时把握,不要抱着“过一会儿再说”的侥幸,而错失了那难得出现在浑浑噩噩的脑袋里的一线清明、一片晴朗。 不到三十分钟之前,就有这么一线清明出现在我脑袋里。 读过张九龄这首诗,我的脑袋里忽然出现了那么一副嘴脸、那样一个声音:“既然‘不求美人折’,干什么还写那么多?干什么还给别人看?这不是虚伪、做作、矫情吗?用矮大紧老师的话叫‘讨厌恶心呸’!” 这个声音刚在我脑袋里闪过的时候,我”咔哧“啃了一口瓜,然后自以为很懂、很大度、很宽怀的在心里说,“人在江湖,谁还不是个戏子呀?理解。” 然而紧接着,在我把瓜子吐在地上的一瞬间,我的脖子一凉,脑袋里收到了一瞬间明亮的感觉:这个想法好像不太对! 这么多年以来,因为穷和懒,我一直苦于没有找到让自己膜拜的偶像,所以总是感觉空虚寂寞冷,飘忽忽的没有归属感。不过好在穷和懒的时间足够久。时间久了总会遇到几个让你心生佩服的人。比如古龙大侠笔下的《欢乐英雄》郭大路,比如作品不多的性格导演姜文。不只是说站着挣钱这个事,还有那种“糖醋鱼本来就不能做得太咸“似的、”看不懂是你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的主人翁意识。而这样的人不管有没有做被膜拜的偶像的本领,他们至少具备了做偶像的自觉。而这种自觉是属于天赋那一类的,不是通过后天努力可以习得的。(这里需要澄清一下,我说的偶像是传统意义上的偶像,会被刻成像、放在龛上受香火的那种。) 郭大路和姜文一个是角色、一个是导演加演员,一个是作品本身,一个在创作作品。不管这作品是人物、电影,还是诗,热气腾腾的出锅的时候,他们真的期待的是被品鉴、被称赞吗?就像我刚吐出去瓜子的那个瓜,生出来难道就是为了让我吃掉的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区分两个概念:瓜和种瓜的人。这让我想起来多年前去某山区农业实验基地瞎逛悠体验过的一场惊讶:农民们起早贪黑、翻山越岭、担水施肥,种出来一颗颗可人的瓜果,却只把种子抠出来卖给实验室,而把绝大部分、成桶的、鲜嫩的果肉喂了猪。之所以想起来这个事,首先是印象太深刻,其次是这件事情里难得的有不以“卖瓜”为谋生目的的种瓜人,和不以被人吃掉为目的而被种出来的“瓜”(很抱歉,我没有考虑猪的感受)。你看,所有的目的都是人的,不管是种瓜的还是吃瓜的,而不是瓜自己的。如果硬要说瓜有什么目的,我想除了通过瓜子繁殖下一代,不会有更多的了吧? 瓜是无辜的。 就像“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张九龄老爷爷写了一首好诗,读就得了。虽然说“诗言志”,但言的是作者的志吗?我看不见得。好比同一个瓜有人吃了说甜,有人吃了说酸,是瓜的问题吗?所谓的“诗言志”大概也一样,就是在那么一种环境、那么一种心境下,有本事、有素质的诗人把它工工整整、清清楚楚的写了出来,看不看得懂,是读者的事,和作者有什么关系? 当我自以为懂了的时候,我真的懂了吗?“噗”的一声吐出来瓜子的时候,我的脸红了,感觉到给吃瓜群众抹黑了,忘了吃瓜群众的基本素质:吃就行了,别吐满地的瓜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zia.com/tgzfb/10557.html
- 上一篇文章: 太可怕了一男子嗑瓜子嗑到吐血700毫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